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恰逢其时

来源:企鹅电竞企鹅  

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

  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非消极作用。自今年1月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以来,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工作。

  从实践来看,农业生产防汛抗旱排涝任务艰巨繁重。因此,在农业保险领域实施风险减量的意义更为突出,也是目前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重点。本期报道聚焦农业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的成效与问题,敬请关注。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是诸多领域的综合安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和手段,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对于降低各类风险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损失、维护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秩序的安全等都具备极其重大作用,是重要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是促进国家安全的有效手段。

  落实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发展的要求。ESG注重评价企业在投资中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问题,以推动企业将经济指标和社会环境等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长周期内正收益的情况。ESG风险管理模式正逐步推动保险业由事后“损失补偿”向事前“风险减量”过渡,与保险业推动绿色金融的趋势相吻合,是保险业适应时代大势的应时之举。

  落实偿付能力监管的内在要求。保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保险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资本要求、能力评估要求等,推动自身建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以维持符合监管要求的偿付能力水平。同时,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12号规则,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保险公司主动实施风险减量也是落实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必然之举。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风险减量有助于保险业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一是重塑经营理念和经营逻辑。在经营理念方面,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从经营保单转向经营客户,从关注“保险产品销售”到关注“客户体验和收益”以及社会福祉,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在经营逻辑方面,从“产品逻辑”转向“服务逻辑”,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保障方案和风险减量服务,降低社会整体风险和损失。二是重塑价值链条和商业模式。一方面,从客户消费价值链出发,从“尽我所有为客户服务”转向“尽我所能满足客户需求”,注重服务效率和价值创造。另一方面,扩展保险价值链条,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和风险减量服务,从产品的“点”,到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链”,再到场景的“景”,最后发展到生态圈的“圈”。三是重塑客户和风控服务。从简单的理赔服务转向综合履约服务,从单纯的赔付者转型为“陪护者”和价值“创造者”,从事后赔付的“赔”到全生命周期陪伴的“陪”,提升客户体验和客户价值;从事故处理的被动评测者转变为事故处理的主动参与者和风险管理的指导者。四是重塑风险管理机制和手段。通过应用科技赋能手段,不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风险管理基础,降低保险赔付风险,实现持续盈利和自身发展安全。

  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农业生产是“露天工厂”,风险高且巨灾特征明显,防汛抗旱排涝等任务艰巨繁重。因此,在农业保险领域实施风险减量的意义更为突出。

  近年来,国内保险公司依托自身市场功能和专业优势,根据承保客户特点及公司风险区划地图,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重点灾害、重点业务、重点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承保、理赔和风险管理等服务。同时,加强与农业、气象、应急管理等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风险隐患排查、防灾救灾演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放大社会互动效应,提升社会公众和农业生产主体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降低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疫病等原因对种养两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粮食、肉类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在种植险领域,一是优化承保、理赔作业模式,为风险减量奠定基础。开展包括验险验标、评估定损、损失调查等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相关的经营活动。同时,运用智能识别、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感等技术,监测作物生长,预测农作物出险程度,压缩服务时空距离,开展灾害快速评估和快速查勘定损,提供风险减量服务,助力农业防灾减损。

  二是探索“气象+保险”服务模式,提供风险预警、评估服务。通过加强与农业、气象等技术机构合作,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对不同作物开展自然灾害、病虫害风险评估、研判和预警,切实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最大程度降低各类灾害损失。

  三是集中资源多管齐下,提供风险减量综合服务方案。在农作物收获期,保险公司通过开展农作物抢收服务、对风险隐患及时采取维修加固、采购发放救助物资等措施,减轻重大自然灾害对农户的影响。同时,开通绿色通道高效理赔,最大程度降低农业损失,弥补农户经济损失。

  四是构建保处联动机制建设,助力畜牧产业绿色发展。通过信息平台将养殖信息、进出栏信息、保险信息、疫病防治、无害处理等进行平台集成,形成地方政府、无害化企业、保险公司、养殖场户四位一体联动,实现了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食品安全朝无害化、资源化、安全化的方向转变。

  五是借助数字技术,助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保险业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畜脸识别、AI智能点数、智能耳标和智能水产养殖等,进行精准承保理赔和生产环境的智能化监测,及时进行各种异常变化的预警提醒和调节改善,防止道德风险、优化生产和养殖条件,减少事前损失,打造现代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当前,保险业在国家重大风险应急体系的地位不显著。作为社会风险管理和经济金融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保险对灾害治理的渗透度越来越深,在重大灾害损失补偿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但在国家重大灾害综合防治方面的地位还不够突出。保险行业目前尚未被纳入各级政府重大风险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保险业在风险减量认识上未达成一致,力量上未形成合力,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应用国家重大风险应急机制,协同相关政府部门和其他领域主体有效发挥事前风险管理的作用。

  农业生产分散化和遴选变化一定程度上导致风险减量的规模不经济。农业生产分散化格局导致农业规模不经济。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国小农特征明显,农业生产分散、户均拥有耕地面积小,农户数量相对较多且诉求比较多元,导致组织农户开展风险干预的思想统一难度大、组织工作难度大、统一行动成本高。另外,过度竞争抑制了保险机构开展风险减量的积极性。目前,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市场主体已达30多家,过度竞争较为严重。在遴选制度下,过度竞争容易导致政策性业务格局周期性地重组,保险公司难以有长期稳定经营的预期,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保险业着眼长远开展风险减量投入的积极性。

  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影响风险减量资源投入的积极性。农业保险的定价主要实行“一省一费率”,费率水平不能完全与各地的风险情况挂钩,导致风险情况与保险成本不对等。一方面,容易诱发逆选择行为。高风险区域的农户获得了高性价比的保障,投保更积极,加大风险减量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低风险地区农户则因保障性价比偏低而选择不投保,投入风险减量的资源不充分。同时,农业保险的赔付制度安排中缺乏绝对免赔机制,容易造成保险公司对各种损失都要全部赔偿的印象,不利于农户主动或者配合实施风险减量。此外,《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规定,农业保险的综合费用率不得超过20%。但农业风险减量和管理工作需要相当规模的防灾减损资源投入,尤其是一些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前期投入较高,但保险行业受限于综合费用率不能超过20%红线的限制,对风险减量投入的财务资源难以充分保证。

  风险减量门槛较高对保险公司提出一定的挑战。开展农险风险减量工作需要保险机构有很强的全局意识、风险意识、资源调配能力等,保险公司之间在这些认识和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导致风险减量的成效差异也较大。同时,风险减量对参与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沟通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保险行业现有的人员队伍还难以充分满足要求。

  部分地方政府的价值追求与风险减量的意义相悖。在实践中,部分保险公司在出现极端天气前后主动采取风险减量措施,实施提前干预,有效降低了赔付金额和水平。但部分地方政府认为,农险赔付水平越高,农民受益程度越高,保障效果也就越好,否则就以赔付率低为由降低来年的农险费率,造成风险减量成果越明显,农险赔付水平越低,但政府和农户满意度越低的怪相,导致保险公司风险减量后收益反而受损。

  针对当前农业保险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议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符合国情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一是加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农业大灾风险基金,充分发挥大灾风险基金在全国层面的风险应对作用,重点解决大灾后超出直保公司和农业再保险公司赔付能力的风险。二是开展多种巨灾风险管理工具试点,探索发行巨灾债券,通过向资本市场有效转移巨灾风险,对传统保险和再保险形成补充,搭建多渠道、高效率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三是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区域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试点,有效提升对农业产业大灾风险的应对能力。

  将保险业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一是推动各级政府重视保险行业在农业生产领域防灾减灾、灾害治理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将保险业纳入本地应急体系,推动保险业深入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各个环节,并在灾害治理中给予保险公司工作支持。二是强化保险公司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跨界合作,联合开展对各类企业的风险研究与风控标准制定,推动保险业与农业相关产业的风险管理标准衔接。建立保险与气象、农业、金融监管机构等部门协同的数据共享机制,构建统一、多元、异构的数据集成平台,对农业保险公司免费开放和使用,推动农业保险高水平发展。建立跨部门和行业的综合预警系统,具备涵盖地震、洪水、台风等各类灾害预警能力,为保险机构及时提供风险预警和信息支持,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完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农业保险遴选制度。适度竞争能够建立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有助于推动农业保险健康发展,但过度竞争则会导致市场发展无序,抬高农险经营成本。以美国为例,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数量长期保持在12家至19家,政府统一制定条款、费率,市场格局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为此,建议营造适度竞争、积极健康的市场格局,适当限制经营政策性农险的保险公司数量。如以县域为单位,建议不超过3家参与承办。同时,适当延长遴选周期,引导保险公司在风险减量方面做长期、稳定的投入,持续提升抗风险能力。二是完善农业保险财务制度,允许保险公司将合乎要求的风险减量投入金钱计入农险理赔款,扩大风险减量投入的列支渠道。三是对风险减量的价值予以肯定。建议完善农业保险贡献的评价体系,将风险减量作为重要的指标,对保险公司风险减量的价值予以肯定,并允许保险公司适当分享其价值。四是适当设置免赔额,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激发其主动介入风险减量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