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技术 做中国特钢材料精密轧制技术装备头部企业

来源:企鹅电竞企鹅 发布时间:2024-06-27 09:37:13

  四川易尚天交实业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该公司突破国外垄断20年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优特钢三辊减定径精密可调轧制机组的空白,能够替代国外整机生产。

  “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以推动高水平发展为主题,智能制造业将迎来更快的增长,我们将乘势而上,努力向中国特钢材料精密轧制技术装备头部企业迈进。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让技术更成熟稳定,进而占领更大的市场,同时还将吸引更多人才加盟,组建“中蓉智造科技研究院”,建设属于自身个人的智能制造基地,告别租厂房生产的日子。

  “第二台由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特钢智能精密轧机生产线已完成总装,目前正在紧张调试中,春节前我们将抵达江苏为厂家进行设施安装前的基础浇筑,为春节后的设备安装打下坚实基础。”1月20日,记者走进位于郫都区菁蓉镇的四川易尚天交实业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魏稼丰感慨万分地说,“从第一个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到第二台整机完成总装,6年来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正一步步向梦想逼近。”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管理学双学士,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魏稼丰就一头扎进钢铁制造行业。

  在钢铁行业的淬炼中,一个现实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但是优特高品钢60%以上需要直接进口,约40%依赖进口轧制装备生产制造,“不管是进口产品,还是进口生产设备,成本都十分高昂,还需要长期持续购买他们的服务,十分被动。”

  为了突破这项国外卡脖子技术,魏稼丰成了连续创业者,历任四川尚力嘉科技、四川易恩嘉机器制造、四川易尚天交三家公司法人、总经理。2017年3月,已经有了3年技术前期立项和研发的魏稼丰看准机会把公司注册在成都市郫都区菁蓉镇。

  “主要是看中了国家级双创基地的创新创业氛围。”谈及搬迁缘由,魏稼丰坦言,郫都区在办公用房、厂房补贴以及研发创新资金的支持,加速了项目的推进,不然还得等一些时候才能实现生产,“每每遇到困难和发展瓶颈,我都会安慰自己,我们赶上了创业的好时代,唯有努力奋斗,才不辜负各方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三辊减定径机组,涉及三万多个零件,研发期间,仅仅是图纸我们的团队就画了三万多张!”回想起创业中的点点滴滴,魏稼丰万分感慨地说,通过与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维清教授合作,历经6年研发,易尚天交突破该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制造复杂工艺,打破国内三辊连续减定径可调精密轧机20余年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整机国产替代,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成都现代工业港北片区港通北二路,在一处租来的6000平方米厂房中,一台重达150吨的特钢智能精密轧机,正在进行调试。巨无霸整机的背后,几十台机床“静悄悄”地对三辊减定径机关键零部件来加工。“特种钢材生产对精度要求极高,三辊减定径机各种零部件必须做到正负0.01毫米的精度,轧制出来的特种钢材才可以做到生产规格要求。”魏稼丰说,为保障产品的精度,核心零部件都由公司自己生产,公司还负责为客户安装调试整机。

  让魏稼丰倍感自豪的是,由他们自主研制出的“特钢智能精密轧机”,去年在国内特钢线上试用,与进口设备横向对比验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质量稳定可靠,打破了长期以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此举树立了我们在‘三辊连续减定径可调精密轧机’装备国内首家方案技术提供商地位。”魏稼丰自豪地说,进口的设备需要8000万元,而他们的却只要3000万元,国产生产线的综合经济效益对比优势突出。随后他指着工厂内一个有些锈迹的铁家伙说,“这叫张减机,是特钢智能精密轧机的一个核心部件,用的时间久了,精度就达不到设计的基本要求,国外的供货商维修费用要150万元,而我们近60万元就可以搞定。”

  特钢智能精密轧机整机首战成功,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又一家江苏企业前来采购,于是有了刚刚完成总装正在调试中的这条生产线新年开局刚刚又签订了价值1300万元的精密轧机备品备件订单。

  “我们拥有以磁悬浮核心技术为代表的新型节能系列传动装备、优特钢长材智能精密轧机两把利剑,形成研制国家发明专利成果近50项,今年预计能够实现3-5条整机生产线。”良好的市场反应,让魏稼丰对于未来的发展信心更足,如今他正忙着筹备组建“中蓉智造科技研究院”,除了轧钢工艺外,还将吸纳计算机、工业控制、热处理、材料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随着更多的资本注入,公司自建智能制造基地也排上了议事日程,“我们要向中国优特钢材料精密轧制技术装备头部企业努力迈进!”

  “易尚天交是我们‘校地企’深层次地融合的一个缩影,它攻克了先进制造国外‘卡脖子’关键技术,解决了国内企业过去‘全靠进口、高价进口’的贸易壁垒问题,是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的一个生动案例。”成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管委会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郫都区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打造“一核三带五街区N社区”的双创空间格局,积极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生命周期孵化体系,形成了高水平双创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强劲态势,目前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132.6万平方米,国家级、省级、市级孵化平台分别达3家、16家、11家,基点生物等41家双创企业落地工业园区实现产业转化,智达万应获评四川省瞪羚企业。双创核心区菁蓉镇纳税企业达到1656家,全口径税收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24%。2020年3月,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2019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评估结果,郫都区位列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县域级第3名。

  “到2022年底,全区创新创业载体面积将达到150万平方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将超过16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将超过15亿元。”该负责人和记者说,随着与产业功能区的深层次地融合,郫都区全领域双创格局将更突出,全社会双创氛围将更加浓厚,全产业双创能级将更加凸显,为成都加快建设带动全国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贡献更多郫都力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赵一 摄影/视频 彭戈 编辑 宋和霄 校对 王玲